“姬师,1号炉负荷怎么突然下降了?!”
“磨煤机功率也在迅速降低,制粉系统故障了!我已经将优化系统解除,正在投甲醇枪,小张在那边把煤撤掉,海峰,把2号炉看好,赶紧汇报调度,还有,密切监视一期锅炉烟气环保指标的变化。炉前岗位,快派人去现场检查磨煤机。”
“快!”“好!”
随着一阵急促的鼠标操作,四角甲醇枪全部投入,煤量减至零,锅炉负压风量都已调整到位,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从发现问题到操作完毕仅仅用了二十多秒!这就是5月28日22时27分发生在动力车间一期锅炉控制室的紧张一幕,“快准狠”是车间领导对这起突发事件处置的高度评价。“一起本无法避免的停车事故被他们完美绕过。”随后从家里赶来的工艺技术员王伟浏览工艺操作和报警记录后赞叹不已,“如果再晚几秒,就只能紧急停车了。几个DCS台同时操作,故障判断准确,操作思路清晰,一气呵成!堪称奇迹。”
创造这一奇迹的正是70后劳动模范姬霄、80后优秀党员王海锋、90后青年员工张跟潮。他们是师徒三代,也是同一岗位的同事,像这种同台处理过的类似事件数不胜数。今天,就听笔者给你讲述这师徒三代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同台书写的传承与奋进故事。
集众多荣誉于一身的劳动模范
高级技师、技术能手、公司劳动模范、省级职业技术比武冠军……1993年兴平化工技工学校毕业后,姬霄来到了渭化集团动力车间工作。当时他和同事们面临着公司设备安装、调试、开车的艰难工作。对于刚出校门的他来说,除了理论知识几乎没有一点实践经验。抱着“愿干胜于能干”的心态,他做了锅炉的一颗“螺丝钉”。就在同事们娱乐休息的空档,他购买了许多关于锅炉的专业的书籍,学习做笔记,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开车初期,经常可以看到他拿着书本、笔记穿梭在管廊设备之间,每一块仪表、每一个转机,他都停留驻足。就在大家觉得“这人‘真傻’,就一个技校生,还想成啥大事”时,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的专业——锅炉,真正的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他的刻苦钻研,在车间及公司组织的各类考试和竞赛中名列前茅,特别是在2007年11月,省级“兴化杯”职业技能大赛中一举夺冠。掌握了充分的专业知识,操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凭着高超的技艺,他多次及时发现并消除生产中的隐患和缺陷,正确处理了多起突发事故,保证了生产的安全连续运行,频频受到领导的表扬和同事的肯定。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由于二三期装置投入生产,公司陆续进了许多新员工。作为渭化首次开车的元老级员工,渭化208精神的亲历者,姬霄把自己的技术特长和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后来者,让工匠精神薪火相传,为车间带出了一批作风优良技术过硬的新生力量,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了贡献。王海锋就是其中一位。
从锅炉“门外汉”到技术大拿的优秀党员
王海锋是化工工艺专业毕业的,入职后由于工作需要分配在了锅炉运行岗位。王海锋说,自己当初就像一张白纸,连基本的锅炉知识都不懂。“一切都得从头学起,说实话,起初还有些畏难心理,好在我遇到了师傅姬霄。”他还清楚记得师傅第一次带他去现场时的情景。
“锅炉,顾名思义,是由锅和炉组成的,用专业的话讲,就是指水汽系统和风烟系统,今天,首先带你熟悉一下风烟系统的流程。”那是一个夏天的上午,太阳火辣辣的,姬霄带着王海锋围着锅炉本体跑上跑下,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来到磨煤机房,海锋下意识地摘掉安全帽想凉快一下,站在一旁的姬霄立即制止“赶紧戴上,安全帽就是生命帽。尤其是对现场不熟悉,最容易出现磕碰的情况。”他说,师傅经常告诫自己从事的是高危行业,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姬霄的带动下,王海锋多次荣获安全和生产先进工作者,已经成长为车间的技术骨干。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关键是遇到了一位好师傅。师傅对工作精益求精,对我要求也非常严格。”王海锋始终牢记师傅给他说过的话,学一门技术就要认真学,把它学懂弄通,做每一件事都要谨慎对待,高质量完成。如今王海锋也当起了师傅,虽然深知带徒的辛苦,但他依旧乐此不疲“当师傅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作为一名党员,我一定要带出更多优秀的徒弟来。”
站在“强师”肩膀积极向上的有为青年
充满活力、能量十足,做事麻利,这个同事眼中的有为青年,就是王海锋的得意门生——张跟潮。虽然入职才两年时间,就已经能够完全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关键时候还是师傅们的得力助手。
“师傅,我还是有点不明白,那天磨煤机功率下降后为啥之后又缓缓升了一点。”“这是因为……”虽然“5.28”事件已经过去了,但张跟潮还是不断回顾当时的“场景”,并把“操作记录”拍了照,并就不懂的地方向师傅请教。“目的就是为以后自己独立操作时积累经验。”
“师父是个特别严谨的人,不仅是我业务技术上的引路人,也是点亮我思想的一盏明灯,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受益终身。师傅对装置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很敏感,每天认真设备操作、巡检维护及事故处理,他的一言一行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更落实在行动中。我的理想就是要做像师傅一样优秀的渭化员工。”说起师傅,张跟潮充满自豪,而在王海锋眼里,小张就像一颗泥土里的种子,拼命地吸取营养,不错过任何一个成长的时刻。“小伙子只要愿意学,我就尽自己所能助他一臂之力。再说,他能够独当一面,我的工作也就轻松了。”
一句“以后就跟着他学”,便完成了师徒结拜仪式;一句“我们是结对师徒”,既传递了徒弟对师傅的感恩之情,也表达了师傅对徒弟的殷切期望;一句“师傅”,不仅透着浓浓的人情味,更默默地传承着匠心和文化。在渭化像姬霄、王海锋、张跟潮这样三代师徒同台书写传承与奋进故事的员工还有很多。师傅带徒弟,徒弟再带徒弟,不仅是业务技能的传授,还把责任与担当的渭化208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