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风,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可能各有体会,那我家的家风是什么样的呢?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还是“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这些好像都不是。我一个普通家庭,并非书香门第之家也非达官显贵之后,显然是提炼不出如此精辟入里的“家风”的。我想,所谓的家风,并不是什么高山仰止的存在,它应当是一个人对于生活态度的缩写,是父母、长辈为人处事对家庭的影响和传承。在我的印象里,父母并没有明确告诉过我,我们家的家风是什么,但是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中我却能深深体会得到,我家的爱国和节俭之风。
我家的爱国之风。说起爱国,你会想到什么?是威武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还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或者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壮怀激烈。对于我来说,最先想到的是一场“秋收”。2009年的秋天,时值国庆节放假回家,9月30日刚进家门,父亲便宣布了从明天起开始收玉米的“噩耗”。对于我来说收玉米也算是每年的必选科目了,但没想到来的这么突然。第二天早早起床,为了不被太阳晒黑,不被玉米杆划伤,我从头到脚全副武装,就在我准备和玉米大战一场时,父亲突然说“早上先不收了,全家看电视”。“看电视”?母亲反问到“正是农忙时候不想着多干点活还有心思看电视”?全家人沉默片刻后父亲说“今天有阅兵,看完阅兵再收也不迟”。母亲听后,虽然心里仍有不满,但还是卸下了身上的“装备”。早上9点,电视直播已然开始了,当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宣布阅兵开始后,全家人聚精会神地注视着电视上的画面。当各受阅部队走过天安门时,干净、整齐、英姿飒爽是父亲说的最多的词。当各装备方队走来,这时不光电视里有解说,我们家也有一位解说,虽然好多解说并不准确,但是并不影响全家人的热情。这导弹是专门打航母的,这导弹可以携带核弹头,这导弹可以直接打到任何地方去。在父亲非常不专业的解说下我们看完了当天的阅兵。我看到父亲脸上洋溢着的是激动,是高兴,更是兴奋,他以他最质朴的感情热爱着这个国家。那一刻我体会到,国家的兴衰荣辱从来未像今天这样与我们每个人紧密相连,中国有成千上亿个普通家庭,但是这成千上亿个普通家庭却只有一个中国,如此可爱的中国,我们更应当用心来爱护。
如今距离当年那场“秋收”已过去很多年,但是每次回想起来总是记忆犹新,让人难以忘怀。
我家的节俭之风。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富强,人民的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可供选择的物品也越来越多,吃穿住行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我家是一粒粮食也不能浪费的。记得有一次和父亲去参加一个亲戚的婚礼,宴席很丰盛,在席间大家推杯换盏你来我往好不热闹,临近结束,桌上还有好多饭菜未动,看着的确浪费,但是由于自尊心作祟,碍于面子鲜有人打包。就在我准备起身离席的时候,父亲从身上掏出了他似乎早已备好的塑料袋,只见他仔细地将那些尚未动筷的食物拨进袋子,顿时我觉得周围有一万双眼睛在盯着我看,我羞愧地低下头,在我内心不断祈祷赶快结束时父亲起身了,带着他的“战利品”和我走出酒店,与主家一一告别,让我更觉狼狈不堪。在回家的路上,我一言未发,父亲似乎察觉到了什么,我看他好几次欲言又止。回到家里,母亲询问婚礼如何,父亲夸夸其谈称赞婚礼办得如何热闹、如何得体,此时我来了一句:你要是不拿那些剩菜剩饭就更好了。顿时空气凝固了,沉默良久我自行回到房间,自此再也没有和父亲共同出席过宴会。但是父亲也并未理会我的“抗争”,每次都会有“战利品”带回。父亲的口头禅是,你没经历过那个年代,要是把你搁到那些年,这些你都要抢着吃。父亲说的“那个年代”是指“三年自然灾害”,对我来说“三年自然灾害”不过是历史书上的几个字而已,根本没有切身体会过,但是对于父亲那代人来说,“那个年代”就意味着饥饿、恐惧甚至生命。多年以后看到一部叫《一九四二》的电影,其中易子而食的情节让我感触很深,听到那首《父亲写的散文诗》更是让我潸然泪下。
现在早已不是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了,但是父亲依然用他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他认为正确的事。
爱国、节俭!父亲从未明确告诫我应当怎样做,但他却用他的言行深刻地教导着我。这应当就是我家的家风吧,它平淡如水,它历久弥坚,它伴我走过春夏,又走过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