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起路来带着一阵风,说起话来洪亮如钟,干起活来一丝不苟。”这就是彬州乙二醇现场的渭化青年。他们远离家乡,坚定信仰,立足新民,用奋斗书写精彩人生。下面,请跟随我的镜头,认识一下奔跑在彬州乙二醇现场的渭化青年。
郭鹏:哪锻炼人就去哪
郭鹏,88年出生,在渭化本部时和我同一个车间,是当时班组最年轻的司炉。媳妇在渭南工作,娃还在上幼儿园,对于当初他来彬州的想法,同事们都不理解,说他是在自讨苦吃。“为什么放弃相对舒适的关中生活,远离妻女,义无反顾地来彬化?”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对郭鹏的采访。
“他去接保检对货去了。”
“他去给车间领劳保去了。”
“他去门口接锅炉吹灰器厂家的人去了。”
接连去办公室找了郭鹏好几回,都落了空。听同事们讲,郭鹏是水汽车间的办事员,还是设备厂家来人的“接待员”,也是与接保检对接的验货员。
“别急,让我自己数。”“等等,让我再数一遍。”“好了,可以签字了。”21日上午,在开工锅炉门口,我终于碰见了和阀门厂家人核对阀门数量的郭鹏。等他忙完之后,我刚准备和他说话。“我得赶紧回办公室,还要算车间的奖金呢。”于是我们只好边走边谈。
“忙成这样子,来这后悔了吧?”看他急急火火的样子,我不得不加快了脚步。
“后悔?!你不觉得我过得很充实。你看,身体也变得强壮了许多。”郭鹏说着就给我展示他结实的臂膀。我连连点头“嗯嗯”。“我觉得吧,人不能在该奋斗年龄选择安逸,尤其年轻人,哪能锻炼人就去哪!不是有句话这样说,无奋斗不青春嘛!这里的工作虽然忙,但学到了很多东西,这就是我来彬化的目的。”
李晓锋:就想为孩子树立榜样
李晓锋,彬化制气车间的技术员,因为共同的写作爱好相识;因为佩服他的敬业精神曾为他提笔撰文。这次来彬化,偶然中的一次闲聊,让我不得不再次对这个小伙竖起拇指。
“这次疫情,发生了好多有趣的事。听说晓锋家娃见了他都叫叔叔了。”“哎,怎么回事?”听了同行人的话,我有些疑惑。一旁的晓锋赶紧解释到,他是年后彬化的第一批复工人员,为了避免人员流动及相互接触,四十多天后,才回了一次家。由于分别过久,加之戴着个大口罩,孩子竟一时没有认出来自己,还轻轻地叫了一声“叔叔好!”晓锋说,当时心里酸酸的,差点掉出眼泪来。
“经常和娃不在一起生活,你就不怕孩子疏远你?!再说孩子的教育怎么办?”说到孩子,晓锋告诉我,陪伴是很重要,但比陪伴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灵,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这点上“我始终认为身教胜于言教。”
疫情期间,公司组织党员捐款,李晓锋在捐出200元之后,又强烈申请再捐1000元。“一想到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战斗在疫情最前线,我就想尽自己最大努力为疫情防控出点力。”据笔者了解,在这之前,晓锋已经给他老家所在的农村党支部捐了500元,“乡亲们都不容易,咱不能回去给村里的疫情防控帮忙,就只能出点钱了。”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李晓峰告诉我,一是发自内心的强烈愿望,二是做给自己的孩子看。“说白了,我就是想为孩子树立个榜样。”
杜康:哪有活就在哪
杜康,是渭化本部电仪车间的技术骨干,爱学习肯钻研,干起工作一丝不苟。每次在现场见到他都是爬高下低,弄得一身灰。我早就有过“写篇杜康事迹报道”的想法,但因为不在同一部门工作的原因,最终没有成行。这次,竟然在彬州相遇了。
“哎,你什么时候来的?”“我都来一个月了。”5月20日上午,在彬州公司1号锅炉机柜间,杜康带着几个90后正在认真地检查仪表线路。能在这里遇见杜康,我有些意外。
“你调彬州公司了?”“没有。对我来说,不分本部和彬州,哪有活就在哪。这不是1号锅炉就要点火了么,电仪工作比较多,组织就派我来支援。”随杜康同行的小伙子们告诉我,1号锅炉DCS组态工作很繁琐,既需要精湛的技术,足够的耐心,还得有旺盛的体力支持。“这些杜工身上都具备,跟着他工作的这些天,不仅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他身上严谨的工作态度。”“杜康师傅工作起来就是拼命三郎,他家孩子刚十个月,全靠父母帮忙带着,真不容易。”“就是,你应该好好宣传一下杜师傅。”面对徒弟们的一致点赞,小杜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彬化公司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多了。”
“不说了,咱们现在去炉子本体上看看。”杜康边走边讲解着仪表走线的注意事项,两个90后紧紧跟随,听得很认真。看着年轻人远去的背影,我看到了彬化美好的明天。
这就是奔跑在彬州工地的渭化青年,他们遍布乙二醇现场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是这次项目开车的中坚力量。他们从早到晚爬高下低,像个陀螺一样在工地上转个不停。他们在为企业做贡献的同时,也用责任和担当书写着自己不悔的青春。